准度是如何形成的?


12-1一般说明

一个球体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这个球体会朝受力点通过球体中心点所形成的路径运动,这是台球最基本的原理。

(图12-1)

如图12-1所示:

如果想要把绿色球打进右上方的袋口,只要使母球有足够的速度,并且某一特定的部分接触到进球点,这样就可以将球打进袋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将架桥点摆放在母球和母球接触目标球正确位置(一般称为“假想球”)所形成的路径的正后方,这样当用球杆击打母球之后,母球就会朝向这个路径运动,然后撞击目标球,由于母球和目标球的接触点正好处在目标球中心点与袋口连线所形成的路径上,因此,目标球受到母球的击打之后,向袋口运动,最后掉进袋口。

这个道理是台球运动当中最基本的原理,也似乎没有任何可以产生疑虑的地方!但是,却有两个影响台球技术深远的因素:

1、我们怎么知道母球应该朝向什么方向运动才可以在它的移动当中正好接触到进球点?

2、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架桥点正好摆放在母球路径的正后方?

评估和准备这两个细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瞄准”。

由于我们在进行瞄准的时候没有任何凭借,因此我们只能够依靠自己所认定的“感觉”来进行瞄准。

刚开始练习台球的时候,这种感觉实际上是源自于我们在生活经验当中的一种“判断能力”,得益于这种能力,我们才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母球应该接触到目标球什么位置(进球点),才能够打进目标球。

然后根据这个能够使目标球落袋的感觉来判断母球的路径,再根据这个母球的路径判断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应该将架桥点设定在什么距离、位置。

当我们开始准备打击的时候,动作是依据这些判定的基础进行准备的,就算没有经过正确的锻炼,这些细节还是能够由我们的感觉来判断。由于感觉是由本能反应来提供,因此几乎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能够大概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按什么顺序摆放自己的姿势。

但是不论何种程度的打击者,在趴下去开始进行瞄准的时候都不可能以百分之百的精确度使自己的球杆与母球路径重叠,因此还需要对自己的准备细节作修正。

1、照道理,我们应该是调整自己的架桥点与身体的方向,使自己的动作完全依据这个思路进行准备的。

2、但是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调整的依据:球杆接触母球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接触的过程中球杆的方向发生变化,那么母球的路径就跟着会产生变化。所以,很多台球爱好者都会根据这样的感觉来调整球杆接触母球的位置使母球的路径产生变化,直到我们感觉到可以将目标球打进袋口为止。

实际上,所有初学台球运动的人在进行瞄准的时候都是以这两种感觉在进行瞄准,浑然不知自己应该调整架桥点才会形成“中杆”。

因此,所谓的瞄准就是拿着中杆的幻想不断地寻找以某种平衡方式使自己能够打进子球。

事实上,就连这种平衡的感觉也是需要锻炼的。

在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些细节的影响,只讨论一件事情:我们为什么能够打准?

12-2母球在受力时路径的变化

如图12-2左图所示:

(图12-2)

在前面的章节当中曾经描述过,在球杆和母球接触的过程中,可以改变球杆和母球的相对位置使母球获得的能量形式产生变化。例如:当球杆击打到母球的右侧时,其实架桥点是偏移在中杆架桥点的左侧的。不同的发力方式母球会产生不同的行进路线。如此一来,当母球接触到子球的时候,接触点就会产生变化。

1、如图12-2A所示,我们称之为“穿透”,这时候母球的路径是属于比较中性的,

2、如图12-2B所示:我们称之为“拨杆”,由于球杆的牵引,母球的路径会被带往右边,比较接近中杆路径的方向。

3、如图12-2C所示:一般称为“斯登”的杆法。

因此同一个进球点、同一个打击母球的起始点,母球所产生的路径却是存在变化的。因此,当母球接触到子球的时候,接触点也会产生变化。

如图12-3所示:这是一个右塞打击的示意图。

(图12-3)

1、A代表使用穿透进行打击。

2、B代表使用拨杆进行打击。

3、C代表使用斯登进行打击。

这三种打击方式都会使母球的路径产生变化,因此母球接触子球的位置是不同的。母球因为接触子球的位置不同,所以子球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如果这个偏差比较大,那么子球就不会被打进袋口,就会产生失误。

那么,这个原理和我们能够打准有什么关系呢?

当球杆接触到母球的瞬间,是我们的发力部位在决定我们动作的完成方式,而决定发力完成方式的是我们的意念,是我们想完成的结果被我们的动作所执行了。

既然在发力过程中可以改变发力方式使母球的路径发生改变,当架桥点有偏差的时候,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个原理使自己能够精确地将目标球打进袋口。

12-3意识行为的自我修正能力,产生准度

那么,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知道,当遇上危险的时候,身体能够在瞬间做出反应,躲避危险,这种能力称之为“反射动作”。

事实上,生命的这种能力是存在于任何时间当中的,不一定只有在身体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才存在。比方拿筷子要夹一块肉,如果使用的角度不对,夹不起来的时候,身体也会自动调整这个角度来帮助我们最大程度地完成我们想要做的动作。

在台球运动上面,身体的这种特性更为重要。

如果想要把子球打进,但是在准备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能够完成所有需要的细节(假设已经非常接近),这时候仍然可能打得非常准。这是因为在动作的瞬间,“把球打进”的企图心强烈。因此身体会驱动类似的本能反应帮助我们将目标球打进袋口。身体在球杆接触母球的瞬间做出反应,改变球杆的速度和方向,使母球可以击打到子球的进球点,从而把球打进。

身体的这种能力进一步掩饰了我们在准备过程当中错误的逻辑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体的这种能力也是阻止日后技术进步的因素。

(图12-4)

 如图12-4所示:原本我们是预计击打一个中杆的,但是架桥点摆放到了偏向左侧的位置,然而还是可以准确地将目标球打进袋口。

(图12-5)

如图12-5所示:

如果还要将目标球打进袋口,根据前面叙述的内容我们知道,如果利用球杆以右塞方式推挤母球,母球就会偏移到左侧,所以如果使用斯登的打法可以将子球打进。由于自己本身并没有发现架桥点存在偏差,因此当打击完成之后会发现母球的力量比我们预想的要大了很多,而且还带有一点点右塞。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种架桥点的约束之下,如果还想要准确地将子球打进袋口,就必须牺牲掉自己原本预想的母球的旋转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台球爱好者在拥有一定的准度之后开始对母球的走位进行控制会变得非常困难的原因。因为控制母球的走位就是控制球杆接触母球的进程,而控制这个进程就会约束母球的路径。既然约束了母球的路径,那么除非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准备是非常完善正确的,不然打击的结果就只能够在准度与控制之间选择。

那么,究竟是什么能够让我们完成这样子的修正行为呢?

在这里,我们先要理解一件事情:所谓的技术,就是指我们训练自己,使自己拥有完成自己特定目的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形成是生命赋予我们面对环境的能力的一种表现。比方说,如果我们常常需要举起很重的东西,那么身体就会加强我们的肌肉组织,使我们能够轻松地举起重物。

当然,如果我们一心一意想要将子球打进袋口,那么身体也会因为这种需求而产生一种方式,使我们能够完成自己的意念。

为什么有了准度之后开始练习走位会降低准度?

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打击者所拥有的准度,其实是架构在一定的习惯当中的,但是这种习惯并不一定包含控制母球走位所需要的技巧。

当准度越好的时候,就意味着这种习惯越是根深蒂固。

当打击者想要在这种准度的基础上对母球的走位进行控制时,两者间实际上是不存在互补关系的。

也就是说,准度与母球的走位控制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初学者是不具备的。

因此一个台球爱好者能够成为高手,他的准度必须是在不同打击条件中建立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练习一些固定的走位需求,也就是我们在后面章节中所说的“球形练习”。

单纯地练习准度,并不会帮助我们的台球技巧进步。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一个打击者辛辛苦苦将准度建立起来之后,一旦开始控制母球的走位,准度的稳定性会下降的原因了。

台球技术的进步,像这样看不见的险阻真的非常非常多!


0

    评论



    0.1645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