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大打击习惯毁灭了你的台球技术!


一般说明

台球技术几乎是完全依靠打击者自身的本能反应所形成的错觉来进行打击的,这些感觉是打击者本身锻炼的成果,没有一定的锻炼基础就不会具备相同的感觉。

这就产生一个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学习者本身没有经过同样程度的锻炼方式,却仍然想要引用他人的感觉,就会造成自身的混乱与误解。

然而,台球技术也是一种隐藏在内心非常深处的一种能力,程度越好的爱好者,其所拥有的感觉就需要经过越多层次的转换。这些感觉并不是汰换式的,而是兼容性的,旧的感觉和新的感觉都具有合适的应用场合。

因此这些感觉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一般成就比较高的台球选手,对于表达台球技术都持着比较保守的态度,这也使得台球技术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问题是:总有热心的球友愿意分享自己的心得。诚然,泛泛之辈所言,一笑置之即可,但还是有一些成就比较高的台球爱好者,他们的言语都具有一定的道理,浅显易懂,因此在台球范围内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与应用。然而因为其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表达能力不够完善等等因素,对学习者的技术造成了几乎无法弥补的伤害,其中有三件事情影响最为深远。

脚尖对准进球点(后脚踩着进球线)

我们现在看一张图。

如图所示:当我们在利用旋转球进行打击控制的时候,实际上,球杆与进球点是存在角度的,角度越大,塞球越强。

这个道理够简单的了。

那么这和脚尖对准进球点再来瞄准有什么关系?

大家想一想啊:我们在瞄准的时候,需要调整球杆的方向(球杆与进球点的角度)来调整塞球的强弱。如果我们先把脚尖对准了进球点,先把姿势固定死了,那球杆的方向还有多大的修正空间?因此,当我们左右调整球杆的方向的时候,要嘛球杆会太过于接近身体,要嘛球杆会太过于远离身体。这样子,都会影响到正常的发力动作。

大家开始练习用脚尖瞄准的时候,练习的是中杆。这样,等到中杆练习的有点准度了,每一次脚尖都是对准中杆的瞄准点的。

由于中杆,球杆的方向和进球点的角度最小,因此还勉勉强强够用,但是要用到塞球的时候怎么办?

现在到了需要用到塞球的时候,就都还是脚尖对准进球点来打击。因此这种塞球不是纯塞,是建立在中杆基础上的塞。

结果,形成了两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1、本来一个纯塞球,母球的旋转速度和移动速度是不挂钩的(比方母球可以非常非常旋,但移动速度却不高)。好啦,现在的塞球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中杆的基础上,塞球强了,母球的移动速度也高了。所以,根本没有进行更加细致的控制能力。这样的方式,在斯诺克上面,还勉勉强强可以用。但是到了黑八和九球这种对走位(旋转球)需求比较高的台球种类时,基本上就完全失去了对母球的控制能力。

2、纵使自己能够在先以脚尖对准进球点之后,再来调整塞球,并且也能够使塞球变得细腻。但是,身体的姿势变形太多了,甚至超过了身体能够提供支持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练习再多,也不会成为一流的高手。

这时候又会有人说,那就都用中杆好了,能不下塞的尽量不要下塞!

唉!

不敢下塞的,能成为高手吗?

奥沙利文塞尔比亨得利,哪个出杆下塞时可曾有丝毫手软的?

戴维斯说:打好台球,要从脚尖开始做起。

意思是说:我们在进行台球运动的时候,从我们的支撑点(双脚)到接触球杆的部位(手腕)之间需要经过几个部位来共同协作,以完成打击的目的:双脚→胯骨→身体→大臂→小臂→手腕。锻炼台球技术是需要不断往最初始的地方做起的,脚尖就是支持整个打击最初始的部位。

但是,到了中国,居然被理解成:打台球,要用脚尖瞄准!

我的妈啊!

单就这件事情,就让中国的台球人,练死超过百分之八十!

主副眼(视觉差)

在进行台球打击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为了能够适度地引导反射动作,在我们动作的目的不同的时候,能够产生不同的“被压迫感”,所以我们的注意力会“偏重”在其中一只眼睛。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我们拿着一只眼睛为主,一只眼睛为辅在瞄准打击,因此有人形象地将这种感觉定义为“主副眼”。

这种定义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学习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刻意地将这种感觉应用在所有的打击当中,并且以讹传讹,最终演变成以某只眼睛与球杆方向重叠,另外一只眼睛作为辅助的瞄准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使自己的本能反应被限制在某一种特定的条件之中,而且为了迁就眼睛的位置,以至于自己的姿势变得非常别扭,进一步影响向前方投送力量的能力。

在斯诺克上面还勉强够用,但是像花式台球这样需要比较剧烈旋转球的打击条件,这种瞄准的方式完全限制了自己处理塞球的能力。

我们在打台球的时候,要将母球精确地送到正前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们自己必须感觉母球是处在动作的中心位置。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感觉到母球是处在自己正前方的位置。

大家想一想啊!不管我们是用前眼,后眼,左眼或者右眼作为瞄准的依据。母球都不会感觉是在我的正前方。

只有在两只眼睛同时瞄准的情况下,母球才会感觉在我们的正前方。

如果以任何一个眼睛作为瞄准的主体,塞球的旋转速度就会和母球的移动速度挂钩。上面说过了,在这种条件下,塞球是不会细腻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使用主副眼进行打击,塞球根本就不会细腻。

我们再延伸一下:如果使用主副眼进行打击,技术能力根本高不了。

许多人看高手打球,球杆不在下巴的正中心就以为人家是拿着主副眼来瞄准。其实身体的方向和球杆的方向是存在一个夹角的,这个夹角就是控制塞球的基础,高手是拿着这个东西来瞄准的,压根就不是拿着什么主副眼来瞄准(这个内容范围太大,有机会再来另外讨论)。

我认为正确的名称应该称为“视觉差”,这样比较不容易被误解。这实在是不容易表达的观念,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以右手进行一次左塞的打击:在相同母球速度下,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左塞旋转不够,当球杆头往母球中心点调整的时候,右眼所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大。

这是我们锻炼自己形成的能力,身体通过两只眼睛所承受压力的不同来引导我们的反射动作(本能反应)。因此我们也可以刻意地将右眼的压力(专注度)增大,那么身体就会对应出一种瞄准的感觉。我们根据这种感觉来调整身位和手架,就能够精确地以这次需要的动作进行打击。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自己有效的锻炼成果当中,不是以模仿就能够完全复制的打击方式。

夹紧大臂

任何学习台球技术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台球技术能够短时间之内产生明显的进步,但是台球几乎都是属于自己的感官经过转换(幻化)才能够实现实质性进步的一种运动。那怎么办呢?想办法使学习者(自己)快速地拥有一定的准度呗!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件事:准度是一种定性训练。当我们练习准度的时候,通常球形都是相同的(比方只练习5分点),这样在我们的刻意练习之下,我们第一时间将架桥点摆放到正确位置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当然发力也会更加具有精确度。但是当我们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力量关系的时候,这种瞄准打击的能力就会消失,所以大部分的人会认为母球的走位控制是非常困难的,也因此我们将准度练习定义为:定性练习。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习者的动作做某种约束,那么他的准度就能获得明显的进步!

这个原理被教学者充分地利用了,最具代表的就是:打好台球应该夹紧大臂(固定大臂)!

这三样打击习惯只要存在其中一样,就足以使打击者的技术就此毁灭!脚尖对准进球点(后脚踩着进球线),用主副眼进行瞄准,然后大臂尽可能固定,每天没日没夜地锻炼自己将这三个细节做好,因此学习者很快就能在直球上就拥有较为稳定的准度了。这样,父母开心了,教练交差了,学习者感觉自己进步了,皆大欢喜!

甚至这三个细节还被称为了现在台球训练课程的基础原理,任何违背这三个原则的教练(比方我师父)马上就被群起围攻,被视为异族,成为众矢之的!

大臂固定死了,动作部位就不容易向前方延伸,长台的处理能力就不会好,这个道理有这么困难说明理解吗?

非也!所以然者何?

窃以为这已经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生存所必须遵从的法则:急功近利!

台球,是一个需要直面自己所有不是的运动!


1

    评论



    0.1593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