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和手肘之争


21-1小臂和手腕在技术成长中的差异

在台球界,大约分成两个族群:

第一种是认为以小臂(手肘)为主的发力方式具有比较稳定的准度,主要是以斯诺克和中式黑八为主的群体,这些群体普遍认为以小臂为发力主体的打法更正确。

第二种是认为应该以手腕为发力主体,主要是以花式9球为主的群体,这个群体认为只有灵活的手腕才能够精确轻松地进行走位控制。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但是也都是不正确的!

没有错是因为小臂和手腕确实都可以非常有效的对进球点进行锁定,手肘由于肌肉组成以及生活习惯的锻炼,并且力量也比较大,在启动球杆的时候,不容易使球杆产生震动,因此确实在向前方投送力量的时候具有更好的方向性及稳定性。而手腕由于肌肉组成非常复杂,具有非常宽广的方向适应性,因此如果我们经常锻炼手腕,使用手腕来维持准度,确实也能够更好地执行准度。

但是这两者在技术成长过程中却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差异:

1、手肘由于发力行程较长,方向性受到约束,对于架桥点的正确性和需求性都比较高,因此以手肘为发力主体的台球爱好者能够在一点程度上培养出调整架桥点的习惯,对于准度的稳定性当然比较好。而手腕由于肌肉方向复杂,并且非常灵活,这种特性使得手腕在球杆接触母球的时候能够改变球杆与母球的相对关系,从而改变母球的行进路径,因此能够使力量精确地到达进球点。但是,也正因为手腕的这种特性,在打击准备当中允许架桥点不需要完全满足打击的需求都能够将子球打得很准。

由于缺乏一个相对正确的架桥点的支持,长久下来,以手腕为控制主体的稳定性当然会不好。另外,在打球的过程中如果在球杆刚开始启动就使用腕力,那么当球杆接触母球的时候反而无法使用腕力来达成准度的稳定,这时候,由于架桥点的偏差又没有足够的修正习惯,因此非常容易导致整体技术消退。

2、母球的走位控制上同样存在不同的影响:

以手肘为发力主体的打击者,由于架桥点具有比较强的调整能力,因此整体打击准备的精确度比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打击者高,当进行母球走位控制的时候架桥点也比较符合需求。因此,以手肘为发力主体比较好,这是对的;反而认为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打法能够对母球进行更好的控制,这是不对的。

但是我们都应该明白,不管手肘还是手腕,都是台球运动中的动作部位。既然手肘有手肘的优点,手腕有手腕的优点。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才是技术的本质!

不正确的是:断章而取义!一言以蔽之!

3、如果从优化的角度来看待的话,其中还有更为不同的影响:

手肘和手腕在动作的时候,动作的幅度是不同的,手肘的动作幅度比手腕大许多。换句话说:手肘的动作行程比手腕的动行程大!

越长的动作行程意味着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越容易延长。

以手肘为发力主体的打击者,非常容易让自己的力量完全经过母球,因此能够慢慢形成比较高效的感觉来进行打击准备,比方可以用球杆的方向来进行瞄准;而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打击者则几乎无法让自己的感觉进化。

因此以手肘(小臂)为发力主体的台球爱好者通常比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台球爱好者能够在技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两种不同的发力观念,其中逻辑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打击者对于架桥点的要求不高,因此常常会用手架来支撑平衡身体的重心,这又使得架桥点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最终几乎都完全丧失调整架桥点的能力。所以如果初学台球的时候养成了这种习惯,日后台球技术想要取得进步是非常困难的!

换句话说:打击台球的时候,根本就不应该以手腕为发力主体。如果以手腕为发力主体,事实上,手腕在球杆刚开始往前的时候,几乎都已经完成动作了。因此,这样的发力方式根本就没有锁定进球点的能力。我们一般认为手腕能够对进球点进行锁定,其实是一种非常粗糙的锁定,所以,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台球爱好者在斯诺克上面根本就不够准!

生命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

小臂和手腕都具有各自的特性,大脑在打击过程中是无法完成这个差别的应用,但我们的本能可以做到!

21-2穿透力是什么

一般而言,球杆本身的质量大约是球体的三至四倍,球杆击打完子球之后还会存在很多的能量,因此球杆会继续向前运动。

如果球杆是在自然条件下击打母球,那么母球获得力量的大小将会由球杆的速度以及球杆的特性来决定。

这就意味着如果需要比较大力的时候,球杆就必须形成非常快的速度,以便在击打母球的过程中赋予母球更多的力量,这种打击方式在球杆接触母球的瞬间会放大两者的相对关系,,对于母球的旋转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前面的章节当中提到,增加母球力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高球杆的速度,一种延长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如果我们在球杆接触母球的时候继续对母球加速,可以非常有效地延长球杆与母球接触的时间,因此可以让母球获得非常大的力量,并且力量也比较稳定,不会大幅度地增加母球路径的偏移量。

在这种打法当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应用方式:

球杆接触母球之后由手腕继续驱动球杆向前运动,由于母球是带有质量的物体,因此会产生惯性作用:

1、击打它的物体质量越大,那么损失的能量比率就越小,力量能够更加充分地赋予母球。

2、击打它的物体质量越小,那么损失的能量比率就越大,力量就不容易精确充分地赋予母球。

如果球杆接触母球之后是由手腕继续驱动球杆向前运动,那么由于手腕的质量比小臂小,在球杆接触母球之后所增加的力量比较不稳定,因此母球不容易获得比较稳定的力量。

如果球杆接触母球之后是由小臂继续驱动球杆向前运动,那么由于小臂的质量比手腕大,在球杆接触母球之后所增加的力量比较稳定,因此可以形成非常稳定的力量。这点对于台球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实际打击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发力部位一定是需要经过手腕来进行力量传递的。因此,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腕力。又由于手腕的响应速度远远快于小臂,因此,如果想要获得一种稳定的力量来配合球杆的速度共同驱动母球,那么就必须抑制手腕的速度,或者是在小臂推动母球的过程当中才进行手腕的动作。

在练习的时候,必须妥善地建立起这种发力的进程,这种建立发力进程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分段发力练习”。这种发力方式由于力量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因此也更容易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形成本能反应。

当小臂能够与球杆一起推动母球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穿透力”。

在台球上面也可以这样子来理解穿透力的定义:手臂的质量加上球杆的质量,使球杆在接触母球的时候损失较小比率的能量,从而使得球杆传递能量给母球的过程更加稳定、高效。

使球杆具有穿透力是台球技术进步的必要因子,因此在练习过程当中必须不断抑制手腕的动作,以便形成这种高效的发力方式。

20-3关于意念的说明

但是,我在前面许多内容当中都斩钉截铁地表明手腕是执行意念的保障,那么这其中到底还有什么关联呢?

这是因为,如果能够将手腕的动作时机延后到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当中,那么手腕的这种肌肉特性就能够保障我们的准度了。

现在用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如何应用意念锁定进球点?怎么样才能够察觉它的存在?

前面“三过”谈到,三过就是瞄准的时候,感觉球杆、力量和心通过母球,利用三过在前点瞄准之后,将球杆拉回至最后方,使自己也能够在后方瞄准进球点(前后同点),然后慢慢地将球杆往前推送(试击),然后调整重心及架桥,使得在这个推送过程当中,也有一两个位置能够瞄准进球点(还不需要全程都能够锁定进球点)。

这时候,打击意图就会被固定下来,然后再将球杆推送到最前点再进行瞄准,这次瞄准的时候要感觉到力量到达进球点之后还能够穿越进球点,并且与子球的中心点形成一条线(这种感觉我们叫做“打穿进球点”)。在这个位置上调整手腕的动作幅度和角度,使得手腕也能够打穿进球点。然后再慢慢地把球杆拉回到最后方。如果还是没有自信,可以在这个位置再打穿一次,再慢慢地将球杆往前推送,这时候就会感觉到进球点在运杆全程中始终是被打穿的。

这次再回杆的时候就要正式打击了,因此必须要开始把准备转到“扬杆”,不然当球杆回到后方的时候,力量是不容易稳定送出来的。回杆的时候将进球点交由手腕紧紧锁住,准度就会转移到意念,一直维持意念直到球杆回到最后方,这时候就需要“扬杆”了。比较简单的方式是将球杆用大臂稍微提起一点点,感觉到大臂的肌肉稍微有点压缩就行了,然后再借由大臂这种压缩的感觉开始将力量发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维持手腕的锁定(意念)。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再有对母球控制的意图)

多练习几次就能够感觉到我们的意念始终透过手腕在紧紧锁着进球点了。

没有经过锻炼的球友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么复杂的打击准备过程的,水平比较低的球友会感觉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头晕眼花,这是非常正常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高手打球有这么麻烦吗?

确实没有!

如果我们的发力已经具有连续的能力,那这个过程就可以简化了!

我们在进行打击准备的时候,先准备好需要的力量和旋转方式,然后再拿着这种打击方式进入打击区。这时候,只需要调整架桥点使自己预设的力量能够打穿进球点就可以了。

20-4小臂和手腕在打击中扮演的角色

由于手肘比手腕拥有更长的动作幅度,力量和质量也比手腕更大,使用手肘推动球杆比使用手腕推动球杆具有更平直的行程,也更容易推动球杆,因此利用手肘来作为主要方向依据是正确的。

手腕比手肘具有更灵活的方向变化能力,利用手腕来改变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以确保母球路径的正确性,这也是正确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母球获得速度的能量来源交由手肘来承担,而把母球所需要的旋转交由手腕来承担。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可以比较合理地应用小臂和手腕各自的特性,对于保障准度和进行母球的移动控制是比较有利的。

当然,这里面所有的应用都需要建立在合适的练习过程当中。


0

    评论



    0.2125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