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球应该怎么瞄准?


我们在练习台球技术的过程中,有时候会产生一些特别有信心的感觉,不管是准度也好,母球的走位控制也好,会有一种非常清晰、能够掌控全局的感觉。

每当自己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自己的台球技术就像突然打了鸡血一样,能够感觉到实质性的进步。

但是,打没几下,这些感觉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任凭自己怎么摆弄,就是再也找不到类似的感觉。

事实上,这种美妙的感觉并不是只是高手才有,就算是一般的初学者,也常常会产生这种美妙的感觉。

有一种情形大家可能都有经历过:当打薄球的时候,自己在还没有瞄准进球点,就会先看到母球离开的情形。这时候会感觉打得特别准。

如图所示:



这不是因为自己涨球了,而是因为自己的站位基于某种巧合,正好对向了母球的路径(如图A所示的方向),而不是对向了进球点(如图B所示的方向)时所产生的错觉。原理是这样的:

形成瞄准能力的因素有两个:

1.准度。

2.母球的走位。

如果我们瞄准的时候只关注到进球,那么母球就可能走不到位;如果是关注在母球的走位,就有可能打不进球。因此,两者是一体两面,相互成立,缺一不可的。(可参考《新台球理论》第三章《控制母球为什么会失去准度》)

如果我们瞄准正好符合这两个原则,那么进球的细节就会变得非常高。我们甚至可以看见,瞄准子球的某个位置可以感知子球到达袋口的某个位置。

如果在这个时候,完成打击所需要的动作能力正好是我们擅长的,母球的走位控制也正好是我们所熟悉擅长的路径,这时候就会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感觉自己可以完全掌握打击之后的各种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前面所说的:一种极度清晰真切预知到整个打击的结果。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么自信的时刻,完全就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有如此自信与精确的感觉,完全只是因为我们刚好非常幸运地站对了位置,摆对了手架,打对了杆法。

类似这种机缘巧合的错觉还有很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便以为,只要自己能够找到产生这种感觉的方法,自己的台球技术就会进步了,其实是不对的。

感觉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的作用,而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在传递某种信息。(“感觉”本来就是我们的身体感官所传递的信息)

因此,单纯讨论感觉(瞄准的方式、控制的方式)这种东西,是不会帮助一个人打好台球的。只有教会一个台球人怎么进行练习,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其实,高手打薄球的时候,也会让自己先看见母球打完之后的路线,再瞄准进球点。然后打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进球点。

以这个薄球为例:



当我们在进行这个薄球打击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调整手架的位置,先隐约看见母球打完子球之后移动的路线。然后将手架固定,再瞄准进球点。

这时候,瞄准的完整度和精确度虽然提高了(准度和母球的移动同时具备一定的精确度),但是我们会看见进球点会有一点点漂移的现象。

进球点产生这种漂移的现象,是因为我们预备的杆法和实际打击时所需要的杆法产生冲突而形成的。如果我们想要对这次的打击进行精确的走位控制,那么母球打在子球的位置就会产生变化,这就是进球点变得漂移的原因。

1.如果我们决定将子球打准,那就必须牺牲母球的走位控制。(进球优先)

2.如果我们决定完善母球的走位控制,那么就会感觉打不进子球。(控制优先)

3.如果这时候调整手架和身位,使准度和走位控制都能够同时满足我们想要的结果,那就是高手在做的事情了。

一般人不明就里,会以为自己瞄准的感觉产生了错乱,因此通常都会放弃母球打完子球之后的状态,转而回到完全依靠瞄准进球点来作为动作的依据。结果,因为自己失去了以母球移动作为辅助瞄准的功能,最终导致自己的台球技术完全失去了进步的空间。

当然,这也和初学者没有能力调整架桥点有关。初学者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手架重重地压在桌面上,以至于根本没有能力调整手架,因此只好放弃对母球走位控制的企图。

其实,台球技术距离我们非常近的。

大家或许很难想象,台球高手在瞄准薄球的时候,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瞄准进球点,而是依据母球的移动来判定自己是否能把子球打进。

比方:有时候长台薄球不敢拼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选择“打带跑”的战术,经常会把球打进袋口。但是当自己真的想要瞄着来打、来叫球的话,反而瞄不到位了,就是这个道理。

长台薄球的时候,控制母球打到进球点,远比控制母球打完子球之后的路径困难得多,傻子才去瞄准进球点!通常都是以母球的移动为依据,尽可能地在动作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进球点上,这样的成功率还要高一些的。

谁不想进球点瞄得准准的,四平八稳地来打?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们是用猜的。但是,如果猜的当真比瞄的还要准,那猜猜看又何妨呢?

大家有空不妨试试,如果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走位控制能力,那就专注在打进子球上,也是非常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0

    评论



    0.1758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