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这几个细节关系?


1、为什么要用三过来进行瞄准? 

三过其实就是一种虚拟的打击,这种过程还包括了:架桥的位置、距离,发力的动作细节,控制的意图等等。三过其实就是最粗浅的试击,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瞄准的时候,球杆的方向已经被约束了。在进行精确的打击控制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约束球杆的方向来进行瞄准,其实就是让打击的条件处在变化当中,这样当然不能进行精确的打击控制。因此,我们要限制这种变化,才能够再进行更精确的瞄准准备。(详情请参考第二十章《三过和试击》)

2、为什么要在球杆到达最后方的时候,还要进行瞄准?(前后同点)

这是因为母球的行进路径在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当中还可以改变,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在前方瞄准的时候将打击控制条件进行约束,这样当球杆回到最后方的时候,这个开始发力的距离角度并不一定能够完美地支持刚才在前方的打击的控制条件。这时候,打击结果是存在变数的。

如果在整个发力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动作是我们的意识行为没有评估到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意识行为存在疏漏,这也代表我们的大脑无法全程指挥本能的完成,当然也就无法锁定完成的重点了。

如果我们在前后两个位置都能用相同的打击条件来进行瞄准准备,这代表我们已经决定了打击的结果了!这时候我们的打击意图就会被固定下来,只有固定打击控制的意图,我们才能够全心全意对进球点进行锁定。(详情请参考第十九章《进步的关键》)

3、从前后两个位置的中间为什么要再调整一次瞄准准备过程?

事实上,这句话是说给一些技术等级较高的球友参考的。因为,真正的高手,当他在前点锁定进球点之后,开始回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调整了,其中包括:架桥点的距离位置,手腕的使用量,球杆的延伸程度,预留扬杆的空间等等。真正的高手,从瞄准准备完开始,所有的准备都是围绕这个打击条件而建立的。因此,真正的高手在回杆的时候,每一个位置都能够锁定进球点!

因此高手打球的时候,从最后点到打击完母球的整个过程中,甚至在延伸的过程中,进球点都是始终被紧紧锁定在动作部位的。如果觉得准备得不够,还可以把锁定的感觉再转回到手肘,依靠手肘更长的行程来进行锁定!

4、什么叫做打穿进球点?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当中多次提到,我们所有的瞄准准备能力,都是身体基于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错觉(幻化),我们能够瞄准进球点就是其中的一种错觉。但是这种错觉还是一种非常低级的瞄准感觉,如果我们能够将动作的意图条件完全确定下来,并且准备的细节更为符合这次的打击条件,身体就会在这种错觉的基础上,延展更为精确的错觉。

这种变化就是让力量在子球的表现更为清晰。具体反映回馈我们的讯息就是:力量不仅仅到达进球点,还可以穿越这个进球点,与子球的中心点形成一个路径。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使自己产生这种感觉,但是在实际应用上,成功率还是非常低的。因为我们还需要进行发力练习,单纯追求这种感觉的提升,对于技术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种提升应该是由本能的优化形成的。(这是属于高手的级次,详情请参考第四十九章《控制能力优化进程》)

5、扬杆的作用

当我们全程都能够锁定进球点的时候,理论上,我们从任何的距离开始将力量投送出去都不会降低准度。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合适地引导这个过程,就容易形成一些变化。

比方:有的时候,球杆并没有完全回到后方就打出去了。这种情形就是因为在回杆过程中,我们另外又增加了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这也是扬杆的一种,但是这种扬杆过程并没有完全由我们的意识行为所主导控制。偶尔为之,无伤大雅。但是经常性不去面对,会使我们的准备过程越来越粗糙,不利于技术的成长与稳定。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常态性的过程来维持这种瞄准准备的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有系统地引导力量的开始,这种方式我们称为“扬杆”。这种瞄准过程,是没有办法引用像划船式,半划船式这样的方式(扬杆的种类有六种,详情请参考第二十三章《力量的开始》),因此我们只能够对动作以上的部位进行压缩来达到扬杆的目的。这种锁定方式有三种扬杆的方式:a.过度回杆来引导力量的开始。比方我们在瞄准的时候没有将球杆拉回最后方B点,而是停在了前面A点,这时候A点是我们的后点。而在最后一次回杆中,我们却将球杆拉回到B点,这时候B点是我们的后点。这种方式不好,因为这种方式改变了后点的意义,AB点这段距离存在着打击控制的变数。但是这种方式对于进球点的锁定能力还是不错的,因此许多大陆的一二線选手都在使用这种扬杆方式,这种扬杆方式也适合初学者在模拟前后同点这个感觉时使用。b.提杆。用大臂将整个动作向上微微提起,利用这个过程压缩大臂的肌肉,从大臂开始释放积聚的力量。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因为整体的力量都在扬杆的准备当中。c.压缩重心。就是在最后一次回杆的时候,利用大臂以上的肌肉来完成压缩的准备。由于在进行大臂以上的肌肉的压缩的时候,必须非常缓慢地积累能量,因此回杆的动作会变得非常缓慢。当然这对于进球点的锁定就更彻底了,因此这种扬杆是维持准度最好的方式。

当然,也可以是几种混在一起使用。比方长台低杆的时候,可能需要三种方式都用上去!一般情况,高手只需要有系统地建立发力的习惯就好了!不同的扬杆方式,反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出自己对于打击条件的预设方式。

6、预力如何进行瞄准和控制?

在本书中提到,高手在控制母球走位的时候,是利用球杆方向与母球实际路径的角度来完成的,而瞄准的依据就是用练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重心線来完成的。(详情请参考第十三章《重心线》)

因此这条重心線在进行瞄准的时候,本来就包含了控制的方式!

然而这条重心線实际上是在进入打击区前就确认的,如果在进入打击之后调整这条重心線,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调整原先的打击计划。调整的幅度越大,意味着与原先的差距越大。这样不止不利于准度,也不利于控制!因此高手在调整之后,发觉变化太大,常常会站起来选择重新进入打击区。

如果想要确保这条重心線的作用,那么就必须将这条重心線向更前方延伸,因此需要经常锻炼长台低杆,利用长台低杆的需求来锻炼自己的准备能力!

所谓的预力,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在进入打击之前就准备好打击的条件。假设好打击控制的结果,然后拿着这种假设进行瞄准准备。当全心全意把球打进之后,母球的走位控制也跟着完成了,所以称为“预力”。(预力属于超级高手的级次,详情请参考第八部《技术的幻化图谱》)

7、球杆的通过问题(杆性和杆意)

由于台球运动的瞄准打击技巧是极度复杂的准备过程,因此我们非常容易养成一些不正确的瞄准打击习惯。而大部分的习惯都是表现在我们打击完成之后的结果当中,换句话说,在打击之前,我们几乎是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的。

但是有一种情况,却是可以在打击完成之前就能够感受到的:那就是球杆的通过性。球杆的这种通过性,是由本能在优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如果和我们的大脑的认定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球杆非常 “别扭”。球杆所反馈的信息,我们称为“杆意”。

而我们利用发力部位对进球点进行锁定,其实就是引导本能的动作方向。如果我们不能满足本能的认同,那么在发力过程中,就无法有效地应用本能反应。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对这个差距进行修正。失败的比率就会增加。

修正的方式,就是利用球杆的通过性来修正我们的瞄准准备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要前后慢慢地运杆,要调整到球杆不会感觉别扭。(详情请参考第二十八章《杆性和杆意》)

当我们欣赏高手进行打击的时候,真的是赏心悦目。但是,通过这些叙述,也许可以使大家明白,其实高手在进行打击的时候,几乎是极尽所能,过程也是澎湃汹涌。其战战兢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能够理解与想象的空间!我们千万不要被外表的假象给蒙蔽了!


0
上一篇:模糊训练
下一篇:求指点

    评论



    0.162402s